动态信息
NEWS
动态信息
深化合作,共创美好未来——第十六届中日双边钢铁技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第十六届中日双边钢铁技术研讨会于2024年6月9-11日在日本宫崎成功召开。本次会议汇聚了中日两国的钢铁技术精英,共同就钢铁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未来发展进行深入交流。

中方代表团由25位业界翘楚组成,由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田志凌教授担任团长,北京科技大学王新华教授担任顾问,上海大学杨健教授担任中方会议主席。日方则以北九州大学Kunihiko Nakashima教授为首,吸引了来自JFE钢铁公司、神户制钢、大同钢铁等行业领军企业以及日本各大顶尖学府的专家学者。

此次研讨会共吸引了57位与会者,田志凌教授在开幕式上致以热情洋溢的开幕词,王新华教授和杨健教授则在欢迎宴会上发表了精彩致辞。中日双边钢铁技术研讨会自1981年起便成为两国钢铁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每2至3年举办一次,为中日钢铁行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方在本次会议上共发表了12篇高质量论文。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学院张建良院长进行了题为“中国炼铁工业的绿色转型”的主题报告。报告阐述了中国炼铁工业的发展路径,明确了炼铁工业的环境与能源挑战,介绍了中国传统高炉的低碳高效发展方法,以及氢冶金,富氢高炉等先进炼铁方法的最新进展。中冶赛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徐灿总经理围绕“业务数字化到数字业务化,建设数字驱动的智能工厂——钢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与展望”的进行了深入阐述。数字化转型是钢铁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钢铁企业的智能工厂建设包涵三个层面:智能装备,智能生产控制和智能管理。报告阐述了如何从三个层面通过智能制造项目的实施为钢铁企业创造价值。另外宝钢中央研究院的许海法首席进行了炼铁技术,上海大学的杨健教授、北方工业大学张立峰校长、北京科技大学姜敏教授、东北大学朱苗勇教授和张波教授、首钢季晨曦博士进行炼钢连铸技术,鞍钢的马光宇首席、中南大学的高旭教授进行了资源环境技术,北科大的徐安军教授进行冶金过程工程技术方面的精彩报告。相比往届中日双边钢铁技术研讨会,中国方面的报告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很好地展示了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进步与最新发展。

此外,日方同样贡献了12篇精彩论文。日本东京大学的Kazuki Morita教授进行了题为“以一个钢铁冶金学家的观点来看从1980年代以来熔渣和溶剂的基础研究”。熔渣与溶剂是由各种氧化物的化合物构成,是几乎所有金属材料高温冶炼和精炼过程所伴随的副产品,它们通常呈均匀液态,有时也以固液混合相状态存在。该报告阐述了在熔渣和溶剂研究方面作者近40年的研究成果,包括冶炼过程的优化,渣精炼工艺的评价与开发,热力学稳定氧化物组元的活度测量,在炼钢过程中用于热流控制的热传导率测量等方面的研究。新日铁Kenichi Higuchi博士进行了“日本钢铁工业的碳中和倡议”的主题报告。由于在铁矿石还原与熔炼过程中,有必要开发革新性的CO2大幅减排技术,自2021年开始,日本开始了利用氢的钢铁冶金新工艺开发。这是一个多元技术开发,包括利用高炉的氢还原技术,使用纯氢的低品位铁矿石的直接还原技术,生产高品质钢的电炉技术和节能的CO2捕集技术,并优先开发利用低品位铁矿石的高炉工艺以大幅减少CO2排放。另外,在冶金物理化学,炼铁,炼钢与连铸,资源环境等方面也进行了高水平的论文发表。

会后,日方安排中方人员访问了日本制铁公司九州制铁所的大分工厂及八幡工厂,参观了高炉、热轧现场。两个工厂是分别位于大分市和光市的城区,积极建设与城市共存的制铁所,在开发大幅降低粉尘排放与扬尘,钢厂水循环利用的钢厂与城市共存技术,大分工厂的全热装工艺的高效钢铁生产工艺和八幡工厂的高品质合金化热镀锌汽车外板生产工艺方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通过此次会议的深入交流,中日双方均对彼此在钢铁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成果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双方都感到受益匪浅。对于中方的冶金科技人员而言,此次会议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以了解日本同行的研究动态和成果,还促进了国内同行间的知识共享与经验交流。这些交流为中方冶金科技人员带来了深刻的启发,许多前沿的思路和方法将有望在未来的工作中得到借鉴和应用。双方均一致认为,定期举办此类学术交流活动对于推动中日钢铁技术的共同发展至关重要,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未来中日双边钢铁技术研讨会将继续作为双方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持续推动中日钢铁技术的交流与进步。